东养古居南面的风水池塘
2003年,“今日藤州”报纸一篇《古色古香的东养古民居》道出了东养古居的无限风光与端庄典雅;2010年,梧州日报以《东养古民居:深闺美人静候芳华》为题,道出了东养古居的岁月沧桑与美人迟暮的唏嘘;2017年,东养古居奄奄一息,衰败落魄,却仍伫立在大楼江边,倔强地向世人诉说着三百年来的故事和辛酸。
东养古居南面的风水池塘
身世迷离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古时地理名师吴天神为东养村题诗:弯弯曲曲来龙沙,好似飞凤在下山,伸长脖子猛饮水,背间正好住人家。村子依山傍水,北依群山,阻截了猖狂呼啸的北风;南傍江河,大楼江蜿蜒而过,滋润出一方沃土。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理想的风水环境也吸引了三百多年前的吴姓人家迁入。1706年,清朝正六品武官“武略骑尉”吴迁尚、其子“贡生”吴桥、其孙正六品武官“千总”吴日高、“按擦司”吴日章始创东养村。
飞凤下山
村中居住的吴姓人家是从江苏省南京珠玑巷逐步迁徙至此。全国多处居民有族谱记载自己是珠玑巷迁入,包括青海汉族人、云南等。相传朱元璋元宵微服出访珠玑巷,看到一灯谜疑似诋毁马皇后。遂下令将全巷人发配。《纲鉴总论》之《广注·明朝篇杀京民》中写道:“帝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曰: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马后脚大也,杀京民不守本分者。”珠玑巷的传说神秘莫测,究竟东养村民是否源于此次迁徙,我们也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东养先民从江苏迁入时的路途遥远和颠沛流离,犹如新生婴儿般脆弱无力而又身世迷离。
芳华绽放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东养村犹如襁褓中的婴儿转眼出落成豆蔻年华的少女,容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云要她的华丽衣裳,花要她的美丽容颜,谓之“云想衣裳花想容”。东养古居在勤劳、勇敢的东养村民手中变幻成清新秀美、端庄典雅的模样。
东养古居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平面布局为三排十五座,是典型的清代岭南地区宅邸风格建筑。青砖灰瓦的建筑群,南部的半月形风水池塘碧波荡漾,色彩和谐清雅。
出于传统的聚居观念和防御盗匪的需求,东养古居布局主要为集中式布局,从院落到里坊,住宅形成了层层相套的围合空间,表现出强烈的聚合性。
走在狭窄幽长的古巷道中,仿佛时光倒转回到清朝时期,豆蔻年华的少女满怀好奇,辗转在东养古居,流连忘返。行至风水池塘,古色古香的建筑倒映在青绿色的池水上,微风起,拂起涟漪,建筑倒影随波颤动,也有了生机和动感。沿岸继续走着,四块功名牌匾——“奉直大夫”、“拔元”、“昭信第”和“善著一乡”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制作精美的牌匾让人感受到威望和风光。
清朝道光十八年署藤县政堂评德政时,按察司吴闇斎获得
嘉庆六年,武略骑尉吴日高获得
清朝同治十二年,贡生吴国彦获得
房屋的山墙多做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民居均有挑檐筑脊,并饰以立体雕塑,或是栩栩如生的鸟兽虫鱼,或是争奇斗艳的花草树木。走进其中一座民居,为三进三出的院落,两个天井采光,从北向南一条中轴线依次为上堂屋—天井—下堂屋—天井—门楼,上堂屋两旁是厨房和卧室,天井两旁是厢房,下堂屋两旁是客房。
屋檐下的立体壁画或是生动的梅花喜鹊,或是灵动的仙鹤古松,窗台上也饰有雕花装饰。里屋的墙壁上多以壁画修饰,并辅以飘逸的书法,或是叙述先人的光辉历史,或是表达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趣。
再往里走,厅堂内的一座雕花神楼金光闪闪,雕着龙凤牡丹,彰显出东养人民的祖先崇拜和祭祀风俗。每到节气,外出的人们都回到这里,团聚家人,祭祀祖先。仰头望着这雕花神楼,被其气势恢宏所震撼,感叹古时东养人民的虔诚
美人迟暮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时光似水,漫过曾经华美艳丽的古建筑,华丽、光彩都在岁月中褪去。
如今东养民居已经被岁月侵蚀,容颜沧桑。四块功名牌匾被偷,至今仍找不回。古居建筑墙体出现裂缝,预想已经支撑不了多少日子,像是垂垂老矣的老妇,安静的伫立在角落。房顶的立体雕花已经模糊塌陷,色彩蒙灰。如果你还有心走进里屋去看看,会发现,稍有价值的物品都已经不在屋内,墙角、屋顶已经被蜘蛛占为己有,四周杂草丛生。壁画、书法黯淡无光,眼前一派萧条的景象。
破损的彩色壁画
残破的“双蝠”
古居内杂草丛生
只有落在青石板上的鞭炮红纸
能增添一点色彩了
只有长在青石砖夹缝中绿色植物
能挤出一点生机了
只有老屋前的一潭池水
能荡漾出一点活力了
来源太平政讯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或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