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江圩渡:另一种船运时光

查看:15491   评论:1   来源:传益千里   时间:2020-05-30 21:04:12

珠江水系网络在为货物运输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为那些散落在江岸附近,或者江中沙洲的村落,带来出行上的不便。日常出行,特别是从乡村到集市,不得不选择坐船。这个船,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特定的代号——圩渡。



01
乡镇圩市

在乡村,人们习惯于以农历以及二十四节气记事。水稻、花生、甘蔗、萝卜、南瓜、番茄……所有的农作物的种植与日常田间劳作,都得以此为依据。
在我出生的地方,广西梧州藤县濛江镇,每逢农历一、四、七,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这一天,镇里就会变得特别热闹,那些平时深居在山区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者,略作打扮,洗净双脚,穿上合适的鞋,到镇上去“趁圩”——也就是赶集。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梁永森,在当地镇政府任办公室主任,他不吝放弃周日休息的时间,带我到办公室,查阅当地地方志。而在办公室里,他的好几位同事正在加班。这或许是当下城镇一线公务员的一种真实写照:真的很忙。
一本厚厚的《藤县志》有许多我想要的资料。
在明崇祯《梧州府志》,有许多圩市的记载。清嘉庆《藤县志》则逐一收录记载了县内大街市、城东市、城西市、城南市、坡头门市、赤水圩市、安城圩市、和平圩市、太平圩市、古龙市、白马圩市、金鸡圩市等18处。其中,安城圩市,就在濛江镇。今已改名为濛江圩市。
在那些交通不便,诸如距离濛江镇有一二十公里的义良、簕竹、古厚、古兰,他们需得徒步而至的时候,另外一些江河边或者是江河里的沙洲村落,则可以选择坐船出行。这个船,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特定的代号——圩渡。
圩渡也称乡渡,是农村水网地区县内(或两县毗邻)乡、村、城镇间的短途旅客运输。常与干流或较大支流的定期客运航线相衔接,或配合农村集市定期开航。
圩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主流,后来随着陆上交通四通八达,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小型汽车成为主流交通工具的当下,只有少数村落还保留着坐圩渡“趁圩”的习惯。
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恰好是农历四月二十四。我打算,乘坐圩渡到三益去走访昔日三益江边的疍家。
但是,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它确切的开船的时间。问了一些长期在镇上生活工作的朋友,甚至包含我后面要去采访的自小在三益村长大,现在在经营船务公司的苏振金,也不知道三益圩渡是什么时候收班。
最终,还是三益前疍民徐家的女儿徐冬梅给了我一个答案:中午12点。

02
手工河粉

而在这之前的十五分钟,我还在一个粉店里,对着一碗隔山粉,大快朵颐。
吃上一碗河粉,是每一个“趁圩”人必不可少的仪式。珠江流域,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大米,正是河粉的原材料。心灵手巧的当地人,会在每年新米收获之后,大米用井水浸泡几个小时,用石磨磨成细腻的米浆,再用特制的“铜镗”蒸制。一般都是用烧洗澡水的大锅,或者是炒菜的大“镬”头盛满水,烧开,把米浆浇到铜镗上,薄薄的一层,几分钟就可以出锅。出锅之后,先用筷子在边缘划一圈,就可以顺势,将一大张河粉弄下来。我记得我父亲习惯会洗好一条长竹篙,然后把一张张河粉,晾在上面,像晾毛巾一样。等河粉不烫手的时候,就可以取下来,对折几次,再用菜刀切成一厘米宽度的宽粉条,再加上佐料,就可以吃了。佐料最经典的要算花生油、紫苏、酱油,这种味道,牢牢地抓住南方孩子的胃,不管他们走再远,见过再多的美景,吃过再多的美食,每次回得故乡,最先奔赴的就是河粉店,叫老板烫上一碗粉。




犹记得那个时候,只有农历七月十四的前后,家里刚晒干头一季的水稻,插好第二季度的秧苗,正好有那么几天空闲,就会全家总动员,做一次河粉,解馋。
一年一次的纯手工,对于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孩子们来说,远不够的。所以,吃河粉才会成为“趁圩”的最重要的仪式。另外,小孩与大人都心照不宣的秘密就是,街上河粉摊卖的河粉,更加有料:隔山、瘦肉、腐竹、牛腩、猪脚、扣肉……



从八十年代末的五毛钱一碗净粉,到现在十元一碗的猪脚粉,味道经久不变。每次“趁圩”,向家里人要上两块钱,吃一碗河粉,是许多80后的童年回忆。不够钱的时候,我会告诉店员,只需要一碗净粉,然后,再浇上一勺猪脚酸汁,虽然没有猪脚,但是那肉汤酸酸甜甜的味道,足够让一个小孩的胃与心情得到最大的满足。




03
小镇码头

嗦完一碗粉,外地求学回来一直在濛江镇里创业的初中同学周贤昌,开着他的小车把我从河东送到河西。小车驶过濛江大桥,驶过十字路口,驶进街道,驶过大昌码头,一直到老派出所旁边的港务站码头。
濛江镇因处于浔江与蒙江河的交汇处,解放前建有大昌、买鱼巷、大庙、新街口、冲口等多个简易码头。解放后修造移民、新街口、大庙(现港务站客运码头)。其中港务站客运码头建有可容纳100人左右的候船室1个,码头线长180米,舶位13个,设有驳艇接送过往旅客和中转物资。



这个码头,曾经是珠江上比较重要的一个码头,从前这里有“奋强”、“飞跃”、“藤交”等目的地不一的客船,近的可以到县城,远的可以到梧州,再远一些,可以出省,到广州,而后到香港。
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以珠江水运为主要出行方式的时代,搭船出行,别无选择。上世八十年代中旬开始,广西逐渐成为劳务输出大省,许多年轻人,从这个码头登船,沿江而下,到达广东,再又如流水一般,涌入各式各样的工厂、工地。
“我是1987年出去打工的,下午从濛江港务站码头上船,要在船上住一个晚上,第二天才到。”我的五叔出生于1967年,初中毕业,在家种了几年水稻,之后跟随我母亲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妈,去了广东深圳,进入一家香港老板开设的手套厂工作。他说:“当时的船票是40元,是那种有隔板的卧铺。”
“奋强”、“飞跃”们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唯有破旧的候船室墙壁上的红色的毛主席语录,以及涛涛江水,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人来人往,这里曾经迎来送往。




我要去调研采访的地方叫三益村。是藤县天平镇的一个村落,这个村落在浔江的南岸边。走访的对象是一个在2003年上岸了的珠江疍家家族,目前这个家族依然还有不少成员在珠江从事航运相关事务。
天平镇属于山区,在以前,陆地交通不便利的时候,三益村的村民,基本都是就近到五六公里外的浔江北岸濛江镇趁圩,销售农作物,采购日常所需。所以,圩渡是一个很好的出行方式。

04
三益圩渡

背上相机,来得江边,看到零零散散停泊着几艘圩渡。因为没有目的地标识牌,只好大声对船上的人询问:三益圩渡在哪里?
船上老人热情作答:不是这里,在大昌码头上面。
于是,眼看就要到十二点,只得迈开大步,飞奔向前。如果时间足够的话,倒是可以逛一下这个从民国时期开始就是藤县最大的濛江圩市。
远远就看到两艘船停靠在岸边,一个用红色招牌写着“三益”,一个用蓝色招牌写着“三益江口”。有什么区别?我该坐哪一艘?




身着橙色短袖T恤,皮肤黝黑的船娘笑脸相迎:你去三益哪里?
“找徐姓朋友。”在南方乡村,基本都以姓氏聚居,一条村落一个姓氏很是平常。所以,当船娘得知是徐家的时候,就肯定地告诉我,上对船了。
刚好十二点,船仓里早已坐满了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儿童。因为是周末,在镇上读中学的学生会放假回家,因而比往时多了很多人。我的家乡在三益村的对岸,在我们小时候,也有圩渡。但是,后来有了自行车,有了摩托车,有了乡村公路,渡船也被取消了。所以,我大概应该有二十多年没有坐过这样的圩渡了。那种久违的感觉,让我不禁打量起这船上的景致。与二十年前坐的圩渡不同的是,人们采购的日用百货更加多元了:猪肉、大米、玉米、豇豆、腐竹、面饼、王老吉、可乐、雪碧、膨化零食……品种丰富了,数量也甚为惊人,比如饮料与零食类,基本都是整箱采购,让人怀疑是不是经营着一家小卖部。
“哎呀!忘记买东西了!等等我,我去买点木糠。”一位老人拍了拍大腿,撒腿下船,往码头上赶。
“去吧去吧!”船娘爽朗地一边应答,一边上岸去取船缆。码头是新修的,台阶上特别留置了大铁环,停泊的船只可以直接用船缆勾住铁环,船就停好了。比以前用的那种老式船锚方便了许多。






当买木糠的老人扛着半袋木糠上船,船就开始徐徐开动。
开船的是船娘的儿子,1996年出生,还没有女朋友。船娘还打趣着要我帮忙留意那里有年纪相当的姑娘。





在儿子开船的时候,船娘就开始在船仓里挨个收船费。村民们基本上都是用现金,这些钱都在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来,很少有用钱包。因为没有位置,我直接站在船仓的台阶处。经过我的时候,因为没有带钱包,船娘拿出了手机,出示了她的微信收款码。网络支付在乡镇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了。
我的微信提示,我向*冬梅支付了4元钱。是的,从濛江镇到三益村的船费是4元。也因为这样,知道了这位船娘叫冬梅。




付了船费之后,老人孩子们开始打盹。有几个初中生则戴着耳机,看着英语书。坐在我旁边的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四五个月大的婴儿。船刚开动的时候,孩子也许是不习惯发动机的吵闹声,嘤嘤哭闹了起来。妇女哄了一阵,无果。最终只好撩起衣服,用哺乳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了起来。吃着吃着,这个小奶娃就在怀抱里睡着了。






五六公里的路程,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便到了目的地——一个竹木掩映的村落。老远就能看到码头上站满了人,以孩子居多。他们对着圩渡大喊:“阿婶,阿婶!裸有乜好吃的?”




当地人称呼母亲为“阿婶”,父亲为“阿叔”。白话里“裸”即买的意思。南方的农村,一般家庭孩子众多,“阿叔”一般都要去广东打工,“阿婶”则会留在家里照顾家里的孩子们。所以,的时候,为了方便,“阿婶”都是轻装上阵,除了需要哺乳的孩子要带上,其他则留在家里。所以,在码头眼巴巴等候“阿婶”归来,买回来一些零嘴,也是这些留守儿童极大的安慰。
圩渡靠岸,趁圩的人们鱼贯而下,有的用竹篙挑着货物,有的用手拎着,有的肩背,总之,几乎没有空手而归的人。
先前抱着婴儿的中年妇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着婴儿车,上了码头。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应该是婴儿的姐姐,熟练地接过婴儿,在码头上逗笑着依然睡眼惺忪的孩子。孩子妈妈则重新返回圩渡,一一把船上的东西搬下来。
在岸上,好些人早已骑着摩托车,在等候着家人的归来。东西搬上码头之后,往摩托车前的踏板上一放,就可以回家。
不出半个小时,三益码头,又回归了平静。船娘冬梅与他的儿子,在做好清洁之后,便回家,忙乎一些田地里的农活。




我在珠江疍民徐家停留了一个下午,并受邀一起享受丰盛的农家饭菜。
入夜,乌云压顶,风雨大作。雨停之后,徐冬梅帮我叫了一艘船,送我横渡浔江。在岸边等候渡船到来的时候,冬梅说:”吹着江风,听着船舶的马达声,真好!“
当船到来的时候,我才发觉,原来就是白天搭乘的圩渡。那个名字也叫冬梅的船娘站在船头,驾驶室里开船的则是她的丈夫。
夜色里,浔江的船只来来往往。25元,包一艘船渡江,清风拂面,江水东流,夜空清冽,船运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后记:调研手记

在珠江水系密布的乡镇,圩渡(乡渡)的存在,是乡愁的寄托,是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是一种环保出行方式的选择。这类船舶的出现,对解决城乡之间的水上交通,增进物资交流和促进当地生产力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研地珠江水系浔江段的藤县,诸多村落依山傍水,圩渡为当地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梧州船舶检验中心2020年乡镇客圩渡船舶检验计划》显示,目前梧州市范围内在册乡镇客圩渡船舶524艘,其中浔江奔流而过的藤县247艘,占了近一半。这也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
为了做好乡镇渡口便民码头建设和渡船标准化更新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按照交通运输部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要求,先后研发了 20 多种渡船标准船型,免费提供图纸给业主使用,全区统一了渡口、客渡船舶监督牌和渡运日记等,出台了《广西渡口渡船分类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便民码头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化乡镇客圩渡船建造管理暂行办法》等,按照标准化管理的理念,逐步规范乡镇渡口便民码头建设和渡船标准化更新工作。




据统计,截至 2015 年底,全区共有渡船约 2280 艘,其中标准化渡船更新达 1568 艘,标准化率为 68.77%;全区乡镇渡口码头约 1780 座,已建设渡口便民码头 1189 座,覆盖率达 66.80%。
更新后的客渡船上下方便,安全实用,外形美观,安全设备配置齐全,船舶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更强,更环保。在日常运营当中,当地管理部门积极倡导船东在平时修理船舶改掉恶习,油污禁止直接排放到河面上,统一回收上岸处理,生活垃圾禁止随意丢入水中,以免污染环境影响美观,确实打牢船民环保意识。
遗憾的是,在大树掩映的乡村码头,停泊岸线上,塑料瓶、塑料袋、废弃生活垃圾被随手丢弃,显得特别扎眼。环保一词,在乡村,还没有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生活条件改善之后,用或红或黑的塑料袋代替竹制的篮子,对他们来说,已是一种进步。那些喝上可乐雪碧,吃上辣条的孩子们,还没有意识到随手丢弃这些塑料包装,对自己的家乡环境,有什么不好。


-END-

来  源:传益千里 濛江之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或QQ

资讯评论(1)条

匿名评论 可以输入255
  • 广东省广州市 2020-05-31 15:54:25
    我TM感觉你真的是臭不要脸,


返回顶部

藤北网 藤县太平网 太平新闻网 藤县太平新闻网 藤县太平新闻事件消息 广西藤县太平新闻网 广西藤县太平网 藤县太平新闻 藤县和平网 藤县古龙网 藤县濛江网

www.tengbei.net 手机版

手机:18176392325 QQ:75058131